瀛湖生态旅游区探索“渔政+”四转机制护航“十年禁渔”

作者:安康政研文章来源:安康政研更新时间:2022-05-29 13:08

瀛湖生态旅游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自2020年3月1日率先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工作以来,直面水域面积77.8平方公里、库区群众“靠水吃水”以养鱼捕鱼为生的客观实际,依托河湖长制体系,在推进渔政执法有独立机构、有专门人员、有执法装备、有专项经费、有协助护巡队伍、有公开举报电话的“六有”标准化建设基础上,探索形成“渔政+”四转工作机制,构建了权责明确、规模适宜、运行有力、管护有效的闭环链条,力求渔船渔具应缴尽缴、养殖网箱应拆尽拆、非法捕捞应惩尽惩、渔民生活应保尽保、产业发展应转尽转,有效破解了渔政执法人员不足、能力不强、装备不齐、指挥不畅等难题,实现非法捕捞发案率连续下降、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持续向好,库区群众“十年禁渔”知晓率和认同度、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和参保率均达100%,受到农业农村部长江办领导高度肯定。

“渔政+教育引导”转观念,织牢禁渔“防护网”。禁捕退捕并非“一禁了之”,以创新群众工作方式为纽带,以宣传教育入脑入心为主旨,以观念大转变引领行为习惯大转变。以小促大聚共识。按照“从小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的思路,在辖区中小学校持续开展“小手大拉手·禁渔保生态”主题宣传,开展知识竞答、科普讲座、评选主题作文绘画等活动,引导学生争当“十年禁渔”宣传员,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政策,倡导家长做渔业资源的守护员,以亲情传递政策,使政策更具温情,让“捕鱼为小家”到“禁渔为大家”的思想观念家喻户晓。以案说法强震慑。在环湖村组开展已处置的破坏生态环境和非法捕捞案件惩戒教育巡回宣传,通报案情、讲解法律、解答咨询,警示教育群众自觉抵制非法捕捞行为,打消侥幸心理,提高群众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使“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观念人人皆知。

“渔政+联合执法”转方式,打出惩治“组合拳”。紧盯渔业产业链上下游,从生产和销售两方面入手,开展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解决渔政执法发现难、取证难问题,变渔政一家单打独斗为区域部门整体联动,增强打赢“十年禁渔”持久战的综合执法能力。各方联动聚集合力。与库区涉及的汉滨区、岚皋县、紫阳县签订联防联控工作协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打破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建立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制度,组织公安、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严打“电毒炸”“绝户网”、涉渔“三无船舶”和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执法行动全天候、无死角。行刑衔接提质增效。联合汉滨区检察院成立“汉滨区检察院驻瀛湖生态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生态检察办公室”,引入司法力量提前介入,对破坏渔业生态环境案件的予以业务指导,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提高执法办案效率。与负责行政案件集中管辖的安康铁路检察院、安康铁路运输法院在瀛湖联建司法放流基地,将罚没款项用于购买优质鱼苗进行生态补偿现场放流,2021年实施放流7次12万尾,执法效果大大增强。市场联查溯源断链。联合汉滨区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内水产交易、网具销售开展检查,联合旅游管理部门同库区渔家乐签订拒食拒捕水生野生动物倡议书、保证书,对以“野生鱼”等为噱头的营销行为追溯渔获物来源渠道,一经发现违禁销售行为,从严从重予以处罚。2021年,累计出动联合执法600余人次、执法船艇150余艘次,收缴禁用网具、钓具300余副,没收涉渔“三无”船只4条,联合库区周边3县区的27个镇开展禁用渔具、船只集中销毁行动,斩断黑灰产业链和利益链,形成“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社会氛围。

“渔政+政策倾斜”转产业,群众吃下“定心丸”。除优先聘用从事过渔业养殖捕捞的库区群众加入护渔队伍,一批转为公益护林员、护河员外,服务引导渔民从产业和就业两方面转型,变过去从“渔”上收入来源为多元收入来源,对冲禁渔政策与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让守山护绿、守水护鱼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由“水”向“山”转。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防止水体富营养化,2018年以来已经取缔库区群众养殖网箱3.5万口,“十年禁渔”启动后又清理拆除零星散发的养殖网箱142口,为保障渔民生计不愁、收入不减,联合周边县区出台扶持政策、提供精准服务,让渔业养殖变特色种植。引导产业重心发展山林经济,种植茶叶和枇杷、杨梅、柑橘等特色林果,大兴休闲采摘,同时开展林果业栽培、茶叶管护等免费技能培训,形成区内“南茶北桑、鲜果中央”的新布局,清泉村“瀛湖枇杷”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沙沟村富硒茶叶荣获国际亚太金奖,洞桥村稻鱼共养初具规模,中心村桑蚕养殖势头正旺,等等,确保真正“拆得了、稳得住、保民生、不反弹”。比如,桥兴村村民唐汉帮从原网箱养殖大户转产转业,带领村民发展茶叶、枇杷,开办茶叶加工厂,建成农业示范园区,因此当选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万元。由“渔”向“游”转。协调瀛湖景区收购退捕渔民的147条渔船改为游船统一经营,将有文化、有技能的渔民聘为公司员工,享有“五险一金”,人均月工资收入4000元以上。挖掘瀛湖“生态颜值”蕴含的产业价值,规划建设“瀛湖水画小镇”,把渔民房屋改造成“瀛家”民宿,部分群众吃上“旅游饭”、收入翻一番,由原来的渔政监管的“强劲对手”转化为“可靠帮手”。由“农”向“工”转。配套建设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特色旅游产品加工厂,吸纳转产渔民就近就业变工人。新社区工厂吸纳280人就业、每人每月平均增加2600元工资性收入,订单收购加工魔芋即食产品和土豆、红薯粉条等农产品,推动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收。

“渔政+群防群治”转角色,共建禁渔“生力军”。坚持人防技防并重、专管群管结合,依托布设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对重点水域24小时监测,建成瀛湖渔政执法智能预警监管系统。并从“干部有限、民力无限”中得到启示,发挥企业和协会等各方作用,将被管理对象转变为共同治理者,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共建共享大格局。专群结合壮大护渔队伍。从瀛湖大水面渔业养殖公司护渔与渔政禁捕工作的目标一致性出发,将地形熟、情况明、水性好的50余名公司巡库管护人员,与原来的4个人、1条船的渔政执法队伍整合起来,以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组建护渔队伍,从该公司近百艘船舶中精选20艘,实行统一标志、统一编号、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采取“定人员、定水域、定职责”网格化监管,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依法处置各种违法行为,取得以兼补专充实人员装备、以专业指导增强护渔权威的双赢效果。发动社会构筑全民防线。出台《瀛湖库区垂钓管理暂行办法》,划定垂钓区域、限定垂钓方式和品种数量,联合安康市垂钓协会和垂钓爱好者等,组建志愿者队伍,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究”,与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非法捕捞行为“斗智斗勇”,根据举报线索破获夜间非法捕捞案件,既有效遏制“一人多杆”、“一杆多钩”等生产性垂钓作业行为,又实时掌控非法捕捞重点人群、水域和时段,为第一时间快速到达案发现场、查获涉案工具、控制涉案人员构建起严密防线。

【打印本页】